艺术家在进行人体写生时,一般要在大脑里用两种思维对模特进行塑造:一、以模特为原形进行被动性质的塑造;二、动用头脑中储存的人体解剖知识进行主动性质的塑造。这两种塑造方法要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但解剖知识永远是基础,没有解剖知识,人体将永远是一扇锁着的门。你可能会长时间盯着一个模特儿打量。却永远也无法理解她皮肤下面是怎样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块面,所以在进行人体写生之前有必要上一定课时的人体解剖石膏象临摹课。学过做雕塑的人都能够很准确地解说《人体写生》的全部过程。初学的学生完成了塑造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开始对着模特塑造了,他们对解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被模特因精神状态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皮肤凹凸折磨得痛苦不堪,不知其所以然,就象一个搬运工一样把泥从泥塑上搬上搬下。所以当你把第一块黏土粘附到泥塑人体架上任何一个地方时,你首先要考虑到这个地方属于人体哪一个部位的哪一块骨骼和肌肉,这样你在继续加泥时,不用去看模特儿,解剖知识也会指导你再加多少泥,怎样让它更好地附载在骨架上。直到把雕塑的体量加到最佳位置。此时你可以看模特了,因为你需要把她此时的动态和各种比例关系调整准确。
我们继续加泥,而且很快就会加到接近泥塑人体的“表皮”,这时你的手就不要再忙过不停,把精力转移一下,用眼睛向大脑传送一些你自己观察到的感性画面拿它们与大脑里储藏的解剖知识进行一些碰撞,去掉一些假象把留下来的真理留下来用泥去“诠释”。也许雕塑展示出来的效果会比你看到的模特效果更真实。你大概会不大相信这个结果,或者你认为这是错的。但你的老师会坚持你的“错误“。塑造的相持阶段就到来了。这个阶段会让我们觉得雕塑马上就要结束却又遥不可及,难度也会比刚开始大得多。此时千万不要急于刻画,多多走动,从不同得角度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做肌肤细节(包括发饰)时,它们的质感、颜色、纹理和轮廓线会让你看不到立体空间,可以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观察,目光的运动方向最好和纹理方向相交叉,这样马上你就能找到它的体积。在整体协调塑造时,你还可以借助麻布和刷子把雕塑刷出一致的机理来帮助更快检查整体效果。
发表评论
请登录